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中山陵园风景区通过全国风景区首批ISO14000国家示

来源: 时间:2013-06-03 04:11 点击:

中山陵:山青水更秀
———中山陵园风景区通过全国风景区首批ISO14000国家示范区验收

  几个月前,江苏南京明孝陵迎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的实地考察。近日,明孝陵所在的中山陵园风景区内,又有一项工程“开花结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风景区推行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2001年底获得国际认证证书的基础上,经国家环保总局验收组专家实地考察,一致认为符合风景名胜区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验收条件。中山陵园风景区成为我国首批通过ISO14000国家示范区实地验收的风景区之一
  紫金山:南京人的“母亲山”
  2000多年前,楚威王在紫金山掘土埋金,南京故有“金陵”别名。此后,紫金山一直受到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青睐。这座神奇的森林公园,春有梅花秋有桂香,即使在万木凋零的冬季,万竿翠竹仍显勃勃生机。它是一片山明水秀的游览佳地,山如龙蟠,春霭夏雾秋岚冬雪变幻多姿却不失刚峻;水如珠玉,紫霞湖、白云泉、八功德水令人见而忘俗。梁代高僧宝志(济公的原型)、东吴大帝孙权、明太祖朱元璋,不约而同地选择紫金山为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葬于此山后,这里开始闻名全国,并渐渐吸引了全世界更多的目光。荟萃了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塔等200多个大小景点的紫金山,逐步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中山陵园风景区。
  两个标准:国内一流、国际著名
  1999年,中山陵园风景区被建设部授予“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0年,中山陵园风景区进入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行列。风景区内,有珍贵的森林资源、旖旎的山水风光,更有明孝陵、中山陵等世界级的文化瑰宝。面对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风景区的管理者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要把中山陵园风景区建设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风景区。
  近几年来,中山陵园管理局先后投资约1亿元,拓宽了太平门路、卫桥路段;建设了陵前路、陵东路;配套建成了近2万平方米的停车场;新建了全国风景区首个监控指挥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近两年的“五一”、“十一”旅游高峰期间,在日客流量达到12万人次、车流量约1.5万辆次的情况下,风景区内仍然井然有序。
  优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景区环境也变得更加清新和精致。陵前路、陵东路的两侧,园林职工们沿线植树16万株、铺草4万平方米,乔灌木错落有致,延续了陵园大道“绿荫长廊”风格,为景区新添了一道优美的园林景观路。通过栽花植树、点缀假山石和道路整修,通往明孝陵景区的明陵路两侧,变成了绵延的路边小游园。位于中山陵服务区的大型园林式停车场,400个停车位和谐分布在树林之中,地面铺设镂空砖,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地面植被。旅游高峰期备用的东沟停车场,是在对原有的一片违章垃圾场进行平整之后建成的。站在这个停车场环顾四周,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映衬着碧绿的茶树林。
  设施和环境是“硬件”,服务质量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中山陵园风景区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对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培训,提高职工的文明意识和服务技能。节假日前夕,还专门对执法、票务、经营、卫生等窗口单位人员的文明服务工作进行教育和检查。节日期间,窗口地段的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佩戴工作牌、使用文明用语。管理岗位的干部们则分布在人流密集的景点,为游客解答景点游览、配套服务、餐饮购物等方面的问题。在中山陵广场、中山陵墓室等处,风景区职工医院的医生免费为游客提供服务,为晕车、腹泻、外伤等病人提供常规药品和急救。对于乘坐轮椅参观的残疾人,维护秩序的保卫人员还会主动上前,背着这些特殊的游客进入中山陵墓室内参观。
  近年来,中山陵园风景区开始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已连续举办7届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以越来越完善的策划、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越来越宏大的规模,使中山陵园风景区的品牌逐步走上国际大舞台。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纵向地说,是对历史负责,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横向看,无疑是中山陵园风景区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将成为南京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ISO14000: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
  引入ISO14000体系管理风景区,是中山陵园管理局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ISO14000是环境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体系,中山陵园管理局于2001年上半年启动ISO14000的运行工作。这项工程不仅要有具体的领导者、高效的职能机构、复杂的运行体系,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区资源保护和长远发展有机融合,实现大的战略转变。
  根据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现状和未来规划,管理者们提出了四个转变:一、由拓展外延、铺摊子上项目向挖掘资源内涵、推进“软开发”转变。二、由防治局部污染向保护钟山生态转变。三、由分地段、分时段的景点管理向全天候、全方位景区管理转变。四、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
  战略性转变不是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实际管理过程中,就得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前文所述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前前后后就投入了1亿元。现在以绿水青山和石刻文化引人注目的白马石刻公园,原是一片面积约500亩的垃圾场,建设总投资达到6000万元。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山陵园紧张有序地开展了共计20大项50子项的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拆除有碍观瞻的各类建筑,精心恢复文物历史风貌,大规模地种植树木花草。在短短4个月内,作为明孝陵起点的下马坊,从一座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垃圾场,变成了整洁清幽的路边游园。另外,中山陵园管理局投入300万元,将倒伏多年的石牌坊构件衔接起来,将下马坊及其东面的神烈山碑、禁约碑围上栅栏,在园内铺设石板、铺植草坪、植树栽花,建成一座保护性遗址公园。如今,这里成了周边居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边边角角的环境改善项目更加不胜枚举:为强化风景区的卫生管理,中山陵园风景区内先后建起了40多座冲水厕所和27座垃圾中转站;为治理景区的污水问题,仅中山陵服务区的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的投入就是50万元;为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使用,在灵谷公园铺设自来水管网代替原来使用的水井;灵谷公园内的流觞厅每年营业收入达100万元,但因污水处理可能造成山溪水污染,中山陵园管理局决定流觞厅停止经营餐饮业。
  2001年12月中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ISO14000认证中心的专家们前来实地考察,对中山陵园风景区应用ISO14000体系的成绩表示认可,中山陵园风景区顺利获得了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认证证书———ISO14001认证证书。
  全国示范区:让山更绿水更清
  拿到了国际证书,并不证明环境管理就此止步。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者们决定向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目标迈进。
  要达到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标准,并不容易:首先要求获得ISO14000的国际认证并有效运行,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标准都非常严格。我国的风景区中,当时仅有广东肇庆的星湖和厦门的鼓浪屿通过ISO14000国家示范风景区的审核。目前,中山陵园风景区是首批通过该项验收的第三家。
  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风景区的环境管理质量,提升环境管理效果。提高的标准不仅仅是文件中的条条杠杠,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管理者们心中还有一条标准:对子孙后代负责,为后代留下尽可能优质的环境。这样的管理思想整理成文字,正是中山陵园管理局目前的环境管理方针:保护钟山生态、节约资源能源、遵守环保法规、坚持持续改进、弘扬中山精神、建设文明景区。
  为了切实落实方针,中山陵园管理局慎重编制景区规划。他们充分利用南京高等院校相对集中的优势,请南京大学协助景区制订了《中山陵园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请江苏省林勘院协助进行《中山陵园风景区森林资源清查》,请东南大学协助进行《中山陵园风景区详细规划》的编制。管理局还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使保护中山陵园风景区决策与日常管理更加严谨和科学。
  保护钟山生态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经营,目前紫金山林区已拥有3.2万亩森林,植被树种达113科600余种,其中珍贵树木28种470株,如灵谷公园内的银杏、紫楠,中山陵的大雪松、千头赤松,明孝陵的北美鹅掌楸、明陵榆等。中山陵园的造林计划中,紫金山每年的新增和补植林木数均高于3万株。1990年至2001年,紫金山林区的植树总量约为84万余株。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工作,更加大了紫金山造林的力度。至今,植树已达29万余株,铺植草坪6万多平方米,紫金山林区的森林覆盖率从69%上升到77.8%。
  除造林植树,动物保护也取得明显成果。中山陵园管理局成立了专门的城建监察队伍,负责紫金山森林资源和土地的管理,常年在森林中巡视保护。目前,紫金山林区可以见到的动物种类越来越多,如露牙獐、穿山甲、野兔、野鸡、刺猬、狼等,鸟类据统计有63个品种。中山陵园职工人工放养的“森林卫士”灰喜鹊,经过繁衍,iso,如今已经成了景区的常生鸟类,随处可见。近期媒体报道紫金山上又出现似鹿非鹿的“河麂”。风景区内呈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近一年来,到紫金山登山锻炼的南京市民和游人越来越多,日均登山人数逾万人次,周末甚至达到两万人次。登山游人的增多给紫金山的植保、卫生、消防等都带来了难题。这也成为中山陵园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不可回避的一道考题。
  从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中山陵园管理局在几个月时间内,对主要登山路段的市容卫生和小摊小贩加大巡、检力度,在山上设置了9个封闭式垃圾中转站和近百个废物箱,规范垃圾处理;完成了多数支道口树木植被的栽植,还铺设了2700米登山道,在主要登山线路制作了100多块告示牌、指路牌,宣传环保、防火意识。
  在保护紫金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进,尤其是“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工作目前已经卓见成效,中山陵服务区污水集中处理排放改造工程已完成;运用国际先进的雨污分流体系制定的霹雳沟改造方案即将竣工;灵谷公园污水处理工程也已竣工。为解决餐饮业污染问题,中山陵园管理局投资20万元安装了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油烟分离设施,实施了油烟达标排放。中山陵园景区内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垃圾,为了加大对垃圾清理的力度,中山陵园在两个月内制作了分类垃圾箱100只,布置在办公区、各景点,对景区内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投资24万元,购置两台封闭式垃圾车,避免了风景区垃圾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洒滴漏;通过南京市环保局找到有毒有害废物回收单位,签订了回收协议;建立废电池以旧换新制度,在各景区售票口、电池销售点、居民小区设置废电池回收箱。
  2002年12月15日至16日,国家环保总局ISO14000国家示范区验收组到景区实地考察,验收组成员一致同意: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管理体系符合风景名胜区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验收条件,同意上报国家环保总局,经核准后颁发证书。
  可持续发展:做不完的课题
  现在,让我们自中山陵园风景区西部开始,来观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轴———
  第一幅画:白马公园。满眼是开阔的广场、明净的水面、平整的草地、错落有致的林木、层叠的山峦。原来的垃圾场,成为汇聚六朝古都数百件石刻文物的国内首家以石质雕塑为展览主题的艺术公园。
  第二幅画:明孝陵。经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系列维护和整治工程,明孝陵展示出更加古朴和凝重的风貌。通往明孝陵的主干道路———太平门路、明陵路两侧,地被、青石、宫廷灯,巧妙衬托出景区的古朴气息和尊贵气势。
  第三幅画:中山陵。实施步行广场管理后,中山陵广场空气清新了,气势也更恢宏了。花岗岩栏杆代替原来的金属栏杆,景区更显精致与和谐。
  第四幅画:陵前路和陵东路。这两段路都是中山陵园近年来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不仅方便了车辆进出,而且,路两侧高低错落的花木以及精致的图案设计,令人有如置身于花木嵌边的彩带上。
  第五幅画:灵谷公园。自来水管道取代原来的水井供水,一度干涸的“九曲流觞”再现生机。
  优美的环境提升了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美誉度。2002年“五一”长假,是我国实行长假制度以来,阴雨天最多的一次节假,但是,中山陵园风景区7天的客流量达到68万人次,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0.3%;2002年国庆黄金周,中山陵园风景区再次得到游客们的称赞。风景区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了回报,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显现出它的实际效果。
  中山陵园管理局表示,可持续发展是永远的课题,持续改进是中山陵园风景区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灵魂思想。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景区的日常环保工作,科学高效地保护好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一草一木,让紫金山以生机盎然的美丽风貌,造福子孙后代。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3年01月02日第三版)

本页关键词:中山陵园风景区通过全国风景区首批ISO14000国家示


上一篇:体彩通过ISO9001认证
下一篇:星云ISO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亮点咨询提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版权所有㊣:杭州亮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13732203221   咨询电话:0571-85930213/86799006
地址:杭州学院路130号 E-mail:51ldzx#163.com(#替换为@)  ICP备1100188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