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企业能源审计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封闭审计,定量分析每个因素(或环节)影响企业能耗、物耗水平的程度,从而排查出存在的浪费问题和节能潜力,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目前各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计量监控手段不尽完善等原因可能导致统计信息失真,因此仅仅依靠企业现有的统计数据直接进行分析评价,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的结论。所以,在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各种数据的来龙去脉,进行能量平衡和物料平衡分析,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包括盘存查帐、现场测试等手段,检查核实有关数据。只有在数据完全准确可靠时,才能进行能耗指标、物耗指标的计算分析,进而查找节约潜力,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和措施。
鉴于能源审计的基础是统计、统计的基础是计量,因此,在能源审计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要了解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生产工艺流程,熟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有的企业称之为经济效益考核办法)以及责任制的具体落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摸清企业的管理状况(如机构、人员、职能、制度、办法、指标等)和能源流程,为下一步的能源审计分析打下基础。
● 详细了解被审计企业的计量和统计状况,确定计量仪表的准确程度和统计数据的真实程度。
4.1 企业能源计量与能源统计
4.1.1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能源计量工作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没有完善准确的计量器具,就不能为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这样,各项统计分析就无法进行或失去意义。因此,计量工作是各项基础工作的基础。按照GB/T17167-1999《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导则》的规定,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 计量器具应满足按产品制定能源消耗定额,实行能耗定额管理,对基本核算单位(分厂、车间和重点用能机台、装置等)进行能耗考核和制定企业综合能耗考核标准的需要。
2. 要适应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和企业经营管理对计量检测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反馈、控制等实际需要。
3. 必须实行生产和生活、厂内和厂外、外销和自用分别计量的原则。
● 计量器具的配备范围:
1. 进出厂的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二次能源(如电、焦炭、成品油、蒸汽等)以及耗能工质(如压缩空气、氧气、水等)的计量。
2. 自产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的计量及能源生产单位自产自用的一次能源的计量。
3. 企业生产过程中能源和耗能工质分配、加工、转换、储运和消耗的计量。
4. 企业生活和辅助部门(如办公室、食堂、宿舍等)用能的计量。
5. 其它:凡需要进行用能技术经济分析和重点耗能设备的考核如容量在50kW以上的电动机、100A直流电的用电设备、年耗标煤500吨以上的炉窑,由多台小功率机台组成的生产组合和生产线等均应单独安装计量仪表。
● 能源计量的考核指标:
国家对企业能源计量工作进行考核,可以评价企业能源管理水平、衡量企业能源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其考核指标有5项,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企业统计管理的各类能量总量
1. 能源计量率(检测率)= —————————————×100%
企业能源购入总量
原则上应达到100%;
企业已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数
2.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 = ——————————————×100%
企业应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数
抽查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数
3. 能源计量器具完好率 = ———————————— ×100%
(抽验合格率) 抽查能源计量器具总数
计量标准器具周检合格数
4. 能源计量标准器具 = ———————————— ×100%
周检合格率 计量标准器具周检基数
计量器具周检合格数
5. 能源计量器具 = ——————————— ×100%
周检合格率 计量器具周检基数
在对企业计量工作进行考查时,应注意大垛物资月底盘存和半成品流转过程的计量,必要时应调阅有关原始计量资料,否则企业(或车间)能源单耗指标可能会失真;同时还应注意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针对出入库物资尤其是进出厂物资计量的监督制约机制及手续传递进行详细的了解(漏洞往往出现于此)。
4.1.2 企业能源统计管理
企业能源统计是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既是编制企业能源计划的主要依据,又是政府监督企业合理使用能源、进行能源审计的基础性工作。
● 企业能源统计的基本任务:
1. 便于国家对企业用能进行监督管理,为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编制和检查能源计划、保持能源供需平衡提供依据。
2. 调查企业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计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应查明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3. 加强企业的能源管理,挖掘节能潜力,制定节能技术改造方案,为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必要的信息。
根据能源统计的基本任务及能源流程的特点,能源统计工作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从一次能源到加工转换;第二级为加工转换到交付最终用户使用;第三级为能源在最终使用部门的使用情况。第三级能源统计工作最为复杂,也是目前整个工作的薄弱环节。
当前能源统计的发展趋势是,从一种能源的分别统计,向多种能源的综合统计方向发展;从只重生产量的统计,转向对生产、转换、消费的全过程的分析和评价。
● 企业能源统计的内容:
1. 统计的原始记录(包括以下三项)
⑴ 燃料的进、销、存原始记录;
⑵ 能源的加工转换原始记录(一般为1小时记录一次的记录表);
⑶ 重点耗能设备(如工业炉窑)原始记录(一般为每班或每炉记录一次)。
考核原始记录应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⑴ 必须以各类能源计量的准确数据为依据,应结合质检化验单,内控指标,经济合同等,防止记录填写的随意性。
⑵ 填写数据要整齐公正,清晰正确。
⑶ 不得随意涂改,伪造数字。
⑷ 填写的原始数字要经过企业内部主管部门的审核,有错必纠。
2. 统计台帐应包括:
⑴ 企业燃料的进、销、存台帐
⑵ 企业能源加工转换台帐
⑶ 企业能源消费台帐
⑷ 企业的设备台帐
⑸ 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措施台帐
⑹ 节能奖惩台帐
⑺ 能源计量仪表台帐
⑻ 能源计量仪表周检台帐
⑼ 产品(工序)能耗台帐
上述台帐应与原始记录严格相符。
3. 企业能源统计报表的分类:
企业能源统计报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外呈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报表;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统计报表(最为详细)。这两类报表的共同部分应数据一致并与台帐相符。
4. 企业能源统计分析
企业能源统计分析是实行监督和控制能源消费的基础。只有对各部门能源消费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企业能源消费平衡表,掌握能源的来龙去脉,才能发现问题,找出能源消耗升降的原因,从而提出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改进措施,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只有通过能源消费的统计分析,才能制定出先进的和合理的能耗定额,确保定额考核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否则极易挫伤职工节约能源的积极性。在进行能源统计分析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建立切实可行、能够全面真实反映情况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不能弄虚作假,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能源统计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项:
(1)企业能源需求统计:未开展此项工作的企业,往往导致能源供应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或库存偏大、资金占压严重。
(2)企业能源消费统计:预测企业的能源的消费量和各生产单位的能源需求量。
(3)企业产品能耗统计分析:保证正确计算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能耗水平及在行业中所处地位;正确计算各生产工序的单位能耗。未开展此项工作的企业,很难查明产品能耗节(超)产生的具体原因。
(4)企业能源节约量的统计分析:一般企业往往只做与定额对比的节(超)量分析,而不与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比。这样容易掩盖定额制定不够科学合理的弊病。
(5)企业能源利用率统计分析: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未开展此项分析。这项工作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能源审计监测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
4.2 企业能源审计的方法
4.2.1 企业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是依据能量平衡、物料平衡的原理,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调查、生产与管理现场调查,数据搜集与审核汇总,典型系统与设备的运行状况调查,能源与物料的盘存查帐等项内容,必要时辅以现场检测。
● 对企业能源管理、能源计量、能源统计等项内容的审计按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 对企业的用能概况、能源流程及能源消费指标的计算分析,应按照国家标准《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进行。
● 产品产量的核定方法
产品产量(或半成品产量)是计算单位产品能耗(或车间单耗)的基准,产品产量统计不准确,必将导致能耗指标的失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物资盘存误差等),有的企业存在着产品产量统计失真现象。因此在收集整理产品产量时,应多方面调阅资料,核实产品产量。
产品产量仅指合格品数量。
产品产量核定时,要考虑到制成品、在制品或半成品的数量,在制品或半成品应折算为相当的制成品。
产品产量核定时,要考虑到标准品与非标准品的区别,非标准品应折算为相当的标准品。产品产量的核定必须通过仓库物资盘查与往来帐目进行核定。
● 能源消耗数据的核定方法
能源消耗数据的核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企业能源消耗数据和与之对应的产品(或半成品)产量的时间计算区段及所属范围应一致。
2.企业外购能源的品质,对企业的能耗产生的影响很大。如进厂原煤的质量把关,有的企业做的比较好,能够严格扣水扣杂,按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严格计量,准确化验、验收、结算,监督制约机制非常完善,但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对进厂能源的折标准煤系数,原则上应以实测值为准,无条件时可以以国家标准为准。
3.企业产品能耗的核定要考虑到生产过程中外协加工部分的能源消耗。
4.企业能源审计时应编制企业能源网络图或企业能源消费实物平衡表。
5. 企业能源消耗的数据核定应分品种进行非生产系统用能与损失能源量的计算,并对其合理性加以分析,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摊到产品的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中去。
6. 企业产品能耗分析必须具有可比性,不同原料、不同生产工艺、消耗不同能源等所生产的产品,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在综合能耗无法进行简单对比时,可对主要生产工序或重点耗能设备(如同型号的磨机、立窑等)的能源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寻找节能的潜力。
● 能源价格与成本的核定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所使用的能源价格与企业财务往来帐目的能源价格相一致,在一种能源多种价格的情况下产品能源成本用加权平均价格计算。
● 企业能源消耗技术经济指标评价分析
企业能源消耗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生产系统单位产品能耗(车间单耗)、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含辅助生产体系分摊)、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产品计量单位不同时)、主要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消耗指标。
对上述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有关的标准及同行业或本企业先进水平等相关能耗定额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
● 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综合评价
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能源转换系统或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转换效率与负荷调整的合理性评价。
2.企业生产组织与能源供应系统合理匹配的分析评价。
3.按照能源流程进行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合理用水、合理用油的评价。
4.能源利用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5.企业用能设备及工艺系统的分析评价。
6.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或热电联产水平)及环境效益的评价分析。
4.2.2 企业能源审计的分析方法
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各种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查找节能潜力,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能源审计查找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 管理途径:指合理组织生产经营,合理分配能源和物资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等。
1.杜绝“跑冒滴漏”。目的是在于督促职工从小处做起,树立良好的节能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浪费(如制定严格的能源消耗定额、加强生产现场的巡察管理等)。
2.合理分配使用能源。是指将各种不同品种、质量的能源、资源,分配至最合适的用途。
3.节约各种物资消耗量,减少间接能耗。
4.提高产品产量和运输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5.提高产品质量和运输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包括产品合格率和品级率两个指标。合格率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就高;产品品级率高,其使用寿命延长,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提高运输质量,降低了装运损失,相应地节约能源。
6.节约资金占有量。能源、原材料、半成品的超定额储备,设备、厂房超过实际需要,都是对国家能源资源的浪费。
7.合理组织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诸如各工序之间的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程度不平衡、供能与用能环节不协调以及设备大马拉小车、低负荷生产等都是造成能源浪费的主要因素。
8.加强管理,提高原燃材料进厂质量(如严格化验,无条件化验的企业应委托专业部门化验;强化计量,减少亏吨和损耗,合理扣水扣杂)。
9.对新上基建和技改工程项目必须严把节能关,做好“节能篇”论证,严禁选用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和工艺。
● 技术途径
通过技术管理,实现节能目标,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淘汰或改造落后的耗能设备:如更新改造高耗能的变压器、锅炉等。
2.改进落后的工艺。
3.改进和提高操作技能:加强职工业务技能培训。
4.对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如冷凝水封闭回收技术等。
5.能量的分级利用:如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多效蒸发器连轧连铸等。
6.加强管网和设备的保温、保冷等:
● 结构节能
通过对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节能途径。
1.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调整区域内一、二、三产业结构,达到合理用能的目的。
2.产品结构的调整,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提升产品的挡次。
3.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
4.2.3 企业节能基建技改项目评价分析的方法
通过审计分析发现的节能潜力,有的项目不需花钱(如堵塞管理漏洞)或少量的投入就能见效;而有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的节能节材项目必须开展技术经济评价,进行能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分析,以避免投资失误。
开展技术经济评价应注意坚持以下几点(详细内容略):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中以定量分析为主。
●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中以动态分析为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 宏观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中以宏观分析为主。
● 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
● 全过程经济效益分析。
● 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以价值量分析为主。
● 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应注意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性分析,包括盈亏分析、敏感性分析。
第五章 企业能源审计实例
案例一
某水泥企业能源审计实例
5.1 企业能源审计的依据及有关事项说明
1.审计期:2000年
2.审计内容及范围:企业的能源资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和原辅材料的管理概况、计量及统计状况、生产工艺流程、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指标计算分析、主要耗能设备运转效率、节能技改项目的经济技术评价分析等;
3.审计资料来源:生产运行记录、生产日报、生产统计报表、化验原始记录、化验分析台帐、质量统计报表、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表、仓库物资帐表、物资盘存记录、财务会计报表、原燃材料帐、成本帐、电费缴纳凭证、现场盘存及测试结果等;
4.审计期间,召开了审计动员会,并与财务、供应、动力、设备、物资、质检、企管、安全保卫、化验、生产调度及各生产车间人员座谈;
5.审计的依据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6号令)
(3)省、市节能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通知》
(4)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的能耗分析、测试计算及评价的相关标准
(5)《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5.2 企业概况及能源管理、能源消费统计状况
● 企业概况
某水泥厂建有φ3×11m的机立窑两台,烘干系统一套,具有年产熟料16万吨,制成水泥2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0年该厂固定资产7860万元,年创产值2500万元,实现利税548万元。该厂年综合能耗近4万吨标煤,属重点能耗企业。
● 主要用能系统与设备概况
该厂属典型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主要用能系统为两磨一窑。全厂共有各类机电设备203套,总装机容量为5200kWh。其中:φ2.4×8m生料磨机两台,容量为800kW;立窑鼓风机2台,容量为420kW;φ2.4×8m水泥磨2台,容量为570kW。
● 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如图5––1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图
图5––1
● 企业能源消费实物平衡表(表5––1)
表5––1 企业能源消费实物平衡表
企业名称:某水泥厂 报告日期:2000年1–12月
序号 |
项 目 |
企业报告期购入能源及消耗量 |
1 |
能源品种 |
电力 |
原煤 |
轻油 |
自来水 |
2 |
计量单位<, /P> |
千千瓦时 |
吨 |
吨 |
千吨 |
3 |
企业期初库存 |
|
346 |
|
|
4 |
企业期内购入 |
20028.3 |
40303 |
|
|
5 |
企业期内输出 |
-29.8 |
|
|
|
6 |
企业期末库存 |
|
258 |
|
|
7 |
期内企业净消费量oj |
-19998.5 |
-403911 |
|
|
8 |
折算标准煤系数 |
0.404 |
0.7886 |
|
|
9 |
净消费标准煤量Orj |
8079.4 |
29856.9 |
|
|
10 |
终端消费总计实物量 |
-19998.5 |
-35760 |
|
|
11 |
产品生产系统能源消费 |
Apm |
|
|
|
12 |
水泥 |
-19998.5 |
-35760 |
|
|
13 |
生产系统耗能总计 |
-18014.1 |
|
|
|
14 |
生料车间 |
-6974.9 |
|
|
|
15 |
煅烧车间 |
-3498.8 |
-33231 |
|
|
16 |
制成车间 |
-7150.3 |
|
|
|
17 |
烘干 |
-390.1 |
-2529 |
|
|
18 |
辅助生产系统 |
-424.5 |
0 |
|
|
19 |
损耗 |
-1559.9 |
-4631 |
|
|
20 |
FSmk |
-1984.4 |
-4631 |
|
|
|
企业综合能耗:37936.3 |
tce |
(EZZ) |
|
|
|
|
|
|
|
|
|
注:辅损合计FSmk是辅助生产系统和损耗的合计。
● 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见图5––2)
①原燃材料的购进;
②原燃材料的加工处理与准备(如石灰石破碎;煤、硫酸渣、黄土的烘干、均化等);
③原材料的配合(按一定比例掺兑,由给料电子皮带秤或核子秤计量,微机控制);
④生料粉磨;
⑤生料的调配、均化储存(确保性能稳定),即粉磨后由提升机提至生料库;
⑥生料在立窑中煅烧(熟料提升至熟料库);
⑦熟料、石膏、混合材料的储存、准备(进行锅炉渣、矿渣烘干,沸石破碎);
⑧熟料、石膏、混合材料的配合(核子秤计量、微机控制);
⑨制成水泥粉磨(制成水泥提升至水泥库);
⑩包装入库。
● 企业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
经审核该厂对电力的一、二级计量仪表配置较为齐全,并能定期校验。对原燃材料的购进和使用虽然配置了一、二级的计量仪表,但不够完善(如烘干、烧成的物料二级计量尚未完善)。对能源、原材料的统计由动力处和生产调度室负责(能源计量状况统计表略)。
企业统计台帐基本齐全,但由于部分计量仪表配备不全使得统计数据不完善,并有失真现象,因此需对企业的供用能系统及设备进行节能测试,以便为详细能源审计提供必需的数据。
5.3 企业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
对水泥行业的审计采用详细能源审计方法
对企业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分为两个部分,即直接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能源审计部分)和间接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原材料审计部分)。
5.3.1 产品产量及各工序产量的核定
产品产量及各工序产量是各种耗能指标的计算基准,必须确保准确无误。对各工序产量的核定,采用了符合水泥生产工艺特点的计量与理论推算相结合的方法。
● 制成水泥产量的核定方法:
制成水泥产量的核定方法一般有两套的数据来源:
1. 日常动态管理的数据
微机计量制成水泥产量 生产日报制成水泥产量(累计) (微机分路计量:熟料、石膏、混合剂)
2. 静态统计的数据:
量库推算制成水泥产量 生产月报制成水泥产量 入库包装水泥产量(准确计量)+期末制成水泥库存—期初制成水泥库存
以上两种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一般情况下,由于微机存在着零点漂移等原因会产生误差,但其累计计量得到的统计配比还是准确的),在实际审计中应当采用静态统计数据作为产量、动态统计数据(即微机计量)作为统计配比。
● 烧成工序产量的核定方法:
烧成工序的产量可根据制成工序熟料的耗用量(即制成工序水泥产量乘以制成工序微机统计熟料配比),结合本工序熟料的期初、期末库存量的变化而确定。
熟料产量 = 期末熟料库存 + 制成工序熟料消耗量—期初熟料库存
● 生料工序产量的核定方法:
许多企业在核定生料的产量时,常选用“1.67”这一固定系数乘以熟料的产量来计算(即以40%的固定生料烧失量计算)。而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各个时期的烧失量是不同的,所以这种计算方法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如该厂生料平均烧失量为38.72%,推算生料消耗量为246752吨,而该厂计算为258539吨<以固定值1.67计算>,两者相差11787吨。一般情况下,生料所耗原材料成本约在30元/吨左右,所以两种不同结果造成原材料成本相差35.4万元,即该厂以固定系数计算,则虚增成本35.4万元)。因此,在严格的资源审计中,应以企业化验室提供的实际入窑生料平均烧失量来计算,平均烧失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算术平均值和加权平均值。一般地,应尽量采用加权平均值。
5.3.2 直接能耗审计(能源审计)
摘要:本节重点对该厂各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及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审计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考察该厂各项能耗指标并与同行业相比;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主要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摸清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并为审计分析补充一些必须的信息数据;通过对各种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以便更加详细地查找该企业在能源使用方面的节约潜力。
● 各种能耗指标的计算
1.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的计算方法
生产水泥综合能源消耗量(标煤)
①、每吨水泥综合能耗(kgce/t水泥)= ——————————————
水 泥 产 量
分子包括:原煤、电力(1kWh=0.404g标准煤)、汽油、柴油等。
生料制备及立窑外加用煤(kg)
②、每吨熟料标准煤消耗量 = —————————————
熟料产量(t)
分子包括:原材料烘干(不含制成工序混合材烘干)、立窑外加煤、生料中掺加煤
生产水泥全部耗电(kWh)
③吨水泥综合电力消耗量 = ————————————
水泥产量(t)
分子包括:生产、机修等附属、办公照明、线变损等。
2.各工序单位产品的能耗计算
根据上述各工序产量的核定方法和企业能源消费实物平衡表中各工序的能源消耗量,计算出各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见表5––2
表5—2 各 工 序 能 耗 计 算 表
工
序 |
产量
(t) |
原煤折标煤消
耗量(t) |
电力消耗
量(kWh) |
电力单耗(kWh/t) |
煤(kgce/t) |
实际值 |
行业水平 |
节-超+量 |
实际值 |
行业
水平 |
节-超+
量 |
制成 |
185240 |
|
7150264 |
38.16 |
28.6 |
+9.56 |
|
|
|
烧成 |
154814 |
26205 |
3498796 |
22.6 |
17.3 |
+5.27 |
169.3 |
130 |
+39.3 |
生料 |
247512 |
|
6974888 |
28.18 |
23 |
+5.18 |
|
|
|
烘干 |
86694 |
1994 |
390123 |
|
|
|
|
|
|
辅助生产系统 |
, |
|
424500 |
|
|
|
|
|
|
企业产品单耗 |
185000 |
28199 |
18438571 |
99.67 |
80 |
+19.67 |
|
|
|
注:企业综合单耗:196.1kgce/t。
3.主要耗能设备及能源传输系统的节能监测结果见表5––3
主要耗能设备监测结果汇总表
设备或系统 |
单位 |
结果 |
考核指标 |
节-超+量
(万kWh) |
价值
(万元) |
企业功率因数 |
% |
76.2 |
≥90 |
|
|
配电损失率 |
% |
8.2 |
≤3.5 |
+93.9 |
36.2 |
水泥磨机电力单耗 |
kWh/t |
34.8 |
≤28 |
+126 |
48.5 |
生料磨机电力单耗 |
kWh/t |
22.6 |
≤17.3 |
+138.6 |
53.4 |
立窑风机效率 |
% |
53.2 |
≥70 |
|
|
立窑熟料标准煤耗 |
kgce/t |
157 |
120 |
5728(tce) |
130.8 |
立窑外壁温度 |
℃ |
84 |
≤50 |
|
|
立窑废汽中CO含量 |
% |
6.53 |
≤3.2 |
|
|
出窑熟料温度 |
℃ |
361 |
≤200 |
|
|
表5—3
● 各种能耗指标的评价分析
1.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该厂的吨水泥综合能耗为196.1kgce/t,较同行业同规模一般水平160 kgce/t相比,在审计期内多耗标准煤36.1 kgce/t,其中:电力多耗28.1kWh/t;无烟煤多耗39.3kgce/tsh。
2.各工序电力单耗与同行业一般水平相比分别为:制成工序多耗9.56kWh/t、烧成多耗5.3kWh/t、生料工序多耗5.18kWh/t。
5.3.3 间接能耗审计(原材料审计)
审计摘要:本节审计是基于质量守恒定律,采用工序倒算的方法结合中间半成品的库存,并根据经验统计值,考虑物料水分及生产过程损失,来分析验证各种原材料的利用情况。对水泥企业而言,原材料审计是必须进行的。
● 包装工序
由于该厂包装袋消耗异常,而包装成本占水泥生产总成本的12%左右,因此,我们重点引入了“水泥包装袋破损率”的审计。
破 损 数 量
破损率 = –––––––––––––––––––––––– ×100%
出厂包装水泥应消耗数量
其分子为生产全过程损失即购进后包装至水泥装车为止所损,分母一般为“20乘以出厂包装水泥吨数”。
审计期该厂包装袋破损率2.47%,该厂历史最好水平为1.2%,该厂生产责任制中定额考核为2%,全市较好水平为0.5%。
● 制成工序原材料审计
该厂审计期包装水泥产量为185000吨,制成水泥期初库存为960吨,期末库存为1200吨。则生产制成水泥185240吨。
根据静态计算方法得到该工序的产品产量和动态计算方法得到的各物料消耗量的配比,计算该工序各物料的实际耗用量。如表5—4
表5—4 制成工序原材料耗用量
原材料名称 |
统计配 比(%) |
干基耗用
量(t) |
过程损失
率(%) |
期初库存
(t) |
期末库存
(t) |
进厂水分
% %
入磨水分 |
理论耗用量(吨) |
帐耗
(t) |
盈亏
(t) |
熟料 |
83.10 |
153934 |
|
1560 |
680 |
|
154814(产量) |
|
|
石膏 |
5.76 |
10670 |
1 |
40 |
55 |
|
10792 |
15432 |
4640 |
混合材 |
11.14 |
20636 |
1 |
270 |
240 |
8.8
2.0 |
22213 |
23690 |
1477 |
合计 |
100 |
185240 |
|
960 |
1200 |
|
|
|
|
备注:企业理论消耗量=(干基耗用量+期末库存–期初库存)×(1+过程损失率+水分损失率)
帐耗=企业原材料购进量+期初大堆库存–期末大堆库存
● 烧成工序原材料审计
该工序熟料期初库存为1560吨,期末库存680吨,制成工序领用153934吨,则该工序在审计期内共生产熟料154814吨。(制成领用-期初库存+期末库存),根据化验室提供的烧失量分析台帐,经加权平均计算烧失量分别为:生料38.72%,熟料1.77%,推算生料的理论耗用量为246752吨(如果企业在立窑上无收尘设备,则可考虑2%的飞尘损失,该企业略)。
● 生料工序原材料审计
该工序生料的期初库存为1380吨,期末库存为2140吨,烧成领用246752吨,则该工序期内生产生料247512吨(烧成领用-期初库存+期末库存)。依据微机统计计量得到的配比,计算出各种原材料耗用量。见表5—5
表5—5 生料工序原材料耗用量
原材料
名称 |
统计配 比(%) |
干基耗用
量(t) |
过程损失率(%) |
期初库存
(t) |
期末库存
(t) |
进厂水分
% %
入磨水分 |
理论耗用量(吨) |
帐耗
(t) |
盈亏及偏差率
t(%) |
石灰石 |
72.7 |
179941 |
1 |
1352 |
1468 |
|
181858 |
182783 |
-925(0.5) |
粘土 |
8.8 |
21781 |
1 |
864 |
673 |
6
≤2 |
22670 |
22480 |
+190(0.8) |
无烟煤 |
12.8 |
31682 |
1 |
320 |
287 |
8
≤4 |
33231 |
37862 |
-4631(14) |
硫酸渣 |
3.1 |
7673 |
1 |
186 |
174 |
16
≤5 |
8580 |
9560 |
-980(11) |
石膏 |
2.0 |
4950 |
1 |
74 |
87 |
|
5013 |
5862 |
-849(17) |
电石渣 |
0.6 |
1485 |
1 |
69 |
82 |
|
1513 |
1563 |
-50(3.3) |
合计 |
100 |
247512 |
|
|
|
|
252865 |
|
|
综合上述各工序原材料审计结果,该厂进厂原燃材料中,低价值原材料(如石灰石、粘土、混合材)理论消耗量和帐面消耗基本一致,因此证明该厂微机计量配比较为准确,而高价值物料偏差率较大,说明该厂原、燃材料存在着不明流失的漏洞。审计期内无烟煤亏损4631吨、硫酸渣亏损980吨、石膏亏损5489吨,合计亏损原燃材料11100吨,价值人民币122.6万元。
5.4 企业能源利用水平评价分析
5.4.1.电力:
1.供配电系统:由于配电损失率超标,造成期内多损电力9.39万kWh。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对供配电系统未能进行无功补偿,导致企业功率因数未达标;二是部分配电线路线径过细,使得线损率偏高;三是供电运行方式不科学,且巡检维护不力,导致漏电事故频频发生。
2.制成工序电力单耗与同行业相比期内多耗电力185.2万kWh,主要是磨机入磨物料、水分高、设备落后、选粉技术不先进及入磨物料的料球比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
3.烧成工序期内多耗电力82.1万kWh,原因一是风机选型不当,使得风机的效率低于规定的考核指标;二是生产不均衡,造成风机放空时间偏长,最终使得该工序的熟料电力单耗偏高。
4.生料工序与同行业相比期内多耗电力128.2万kWh,原因基本同制成工序。
综合上述各项指标分析,该厂在审计期内共计多耗电力404.9万kWh,价值人民币155.9万元。
5.4.2 无烟煤
通过审计测试分析可知,该厂2000年《原材料帐》显示消耗无烟煤37862吨,平均进厂低位发热量为5520kcal/kg,期间生产熟料154814吨,吨熟料耗热1350kcal/kgsh,远超出一般水泥企业900~1000kcal/kgsh的配热量,也与审计核实后的吨熟耗热1188kcal/kgsh及现场实测结果1100kcal/kgsh差距较大,说明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造成无烟煤亏损4631吨、价值人民币83.4万元,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无烟煤多耗7715吨、价值人民币138.9万元。
经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进厂煤化验不准确,导致劣质煤进厂,增大了生料中的配煤量。
2.进厂煤质量波动较大,且未进行分批分堆存放和预均化处理,影响了立窑的热工制度稳定,增大了立窑的煅烧难度, 。
3.由于立窑保温层破损,使得立窑外表面温度偏高,且立窑出窑熟料温度偏高,增大了煅烧热损失,降低立窑的热效率。
4.原、燃材料进厂关存在漏洞。该厂目前原、燃材料进厂仍采用手写票,计量上存在人为因素。建议增设微机打印计量设备和进厂物料微机监控系统。
5.4.3 原材料
该厂验收、结算环节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该厂进厂原、燃材料计量及取样扣水、扣杂后验收归属一个职能部门,该厂化验室虽然对进厂物料进行含水率化验和质量分析,但质检处并不一定以此作为结算凭据。以6月份进厂电石渣(代替萤石)为例:化验室化验电石渣CaF2平均含量为37.78%,而质检处自查报告显示:“本月购进电石渣221.7吨,CaF2月平均含量为49.6%,基本合格”。而该厂明确规定CaF2含量须大于50%,每降低1%,每吨降价2.00元,低于45%不验收核价。
另外,元至三月份该厂进厂煤,化验室化验统计平均水分为19.18%,而质检处结算2205吨为合格,未扣水。按规定含水率不大于10%的要求,应扣除202.4吨,以单价180元/吨计算,多支付价值3.64万元。近期更有质次价高的劣质煤进厂现象。抽查4月28日进厂的某矿煤,其含碳量为49.01%、灰分高达43.62%、发热量仅为4056.1kcal/kg。
5.5 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审计
通过能源审计,该厂2000年1月~12月投入各类原材料为:石灰石181858吨、无烟煤33231吨、粘土22670吨、硫酸渣8580吨、石膏15805吨、电石渣1513吨、混合材22213吨,合计285870吨。其中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原材料合计为32306吨,则废渣掺加比为11.3%,远未达到30%的废渣掺和比的比例要求。
5.6 能源原材料成本对比分析
对生料工序的审计应注意考虑配比变化和价格变动对吨生料生产成本的影响,以促进企业选择最经济的原料配比方案,从而在保证熟料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本次审计略)。
例如某厂98年与97年相比,吨生料由于配比变化对成本影响为(以97年价格)。
某厂98年、97年原料配比与价格列表
年份
类别 |
98年 |
97年 |
配 比 |
价格(元/t) |
配 比 |
价格(元/t) |
石灰石 |
71% |
10.86 |
70.5% |
10.45 |
铁 粉 |
3.59% |
39.68 |
3.87% |
39.05 |
无烟煤 |
10.8% |
146 |
10.3% |
158.23 |
黄 土 |
10.12% |
9.4 |
10.22% |
8.9 |
石 膏 |
2.67% |
63.82 |
2.82% |
64.37 |
萤 石 |
1.82% |
55.48 |
2.29% |
52.38 |
10.45×(71-70.5)+39.05×(3.59-3.87)+158.23×(10.8-10.3)+8.9×(10.12-10.22)+64.37×(2.67-2.82)+52.38×(1.82-2.29) ↑0.38249元/吨。
98年与97年相比,该厂吨生料由于价格变动对成本影响为:(以98年配比)
71×(10.86-10.45)+3.59×(39.68-39.05)+10.8×(146-158.23)+10.12×(9.4-8.9)+2.67×(63.82-64.37)+1.82×(55.48-52.38) ↓0.914788元/吨。
即98年与97年相比由于配比的变化,使98年吨生料成本上升0.3824元,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价值的无烟煤掺合比增加;综合两年度,入窑生料平均烧失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且熟料强度一致,因此可以断定该厂98年的配比方案与97年相比不够经济合理;当然98年由于原材料价格变化,使吨生料成本降低0.9148元,综合指数对比,98年与97年相比吨生料原材料成本降低了0.532元,但这种降低主要是市场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影响所致,并非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
5.7 节能技改项目财务分析及经济评价
根据审计结果,企业对供配电系统和大功率用电设备进行无功补偿,需投资42万元,可节约:①减少力调电费16万元;②磨机系统可节电129.8万kWh,价值人民币50万元。投资回收期为8个月。
5.8 审计结论
通过审计考核,核对取证,根据审计结果,做出如下结论:
1.针对该厂生产经营管理中不明流失原煤4631吨、硫酸渣980吨、石膏5489吨,合计11100吨价值人民币122.6万元的现象,建议该厂进一步加强原燃料的进厂计量验收工作,建立健全进厂计量、验收、取样化验、结算等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目前首先应将手写票改为微机打印,有关职能部门应严格执行企业物资采购所规定的合同条款。
2.经审计核查,部分单位如质检、化验存在上报数据不符现象(直接影响结算)。建议该厂加强对各基层单位的统计核算员进行培训,各部门(含车间工序之间)应健全交接手续,企管处对于相互矛盾的相关统计数据,应拒收并查明原因。各单位均应做好基础数据的统计和资料的保管及交接工作,防止基础数据丢失,从而为企业今后的考核分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部分定额指标的制定不尽合理,如该厂对吨生料原、燃材料成本目标中规定的石灰石配比为70%、煤为15%、矿化剂为3.03%等均不符合实际情况,造成生料成本虚高,不利于调动化验等单位的人员探索经济配比方案的积极性。建议结合本次审计出的结果及历年来的实际消耗平均值对经济责任制进一步修订完善。
4.尽管该厂成立了招标竞标委员会,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物资比价采购制度,目的是为了增大物资采购的透明度,但考虑到各类物资有其专门的质量技术指标要求,以及物资的领用直至最终的被考核对象是生产车间,因此建议应灵活增设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使用单位人员参于招投标工作,以确保进厂物资的质量关。
5.加强计量工作。计量工作应包括进厂物资计量、使用物资领用计量、车间和重点耗能设备的能源计量、微机配料计量、成品入库计量以及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月底盘存计量、计量器具的定期校验等项工作。因此,建议原材料的盘存应由企管处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按企业规定要求进行测算,对大堆物资做好原始尺寸记录,以备查验,切忌流于形式;进一步做好计量器具的维修、校验及档案管理工作。
6.由于该厂原燃材料成份波动较大,而库存量偏低,导致原燃材料均化不够,当原材料成份波动较大时,必然影响原材料的准确配比,不利于生产均匀稳定的生料。当煤质的灰份和热值波动较大时,必然影响到熟料煅烧时的热工制度稳定。这两方面的情况同时存在,就无法保证熟料的质量及维持正常的生产,这是该厂熟料强度偏低、水泥中混合材掺合比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该厂增强市场观念,借鸡下蛋,加强合同的管理和货款回收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实处,做好资金的合理调配,从而提高原燃材料的合理储备(建议最低库存量:石灰石、粘土10天,铁粉、萤石、石膏20天以上,煤20天以上)。
7.经化验该厂生料入磨水分在2%左右,未达到小于1~1.5%的合理范围,是导致生料磨的台时产量偏低、电力单耗偏高的原因之一。建议该厂加强对烘干物料的水分考核(如黄土烘后实际水分偏高),对硫酸渣等未经烘干的物料应采用烘干或自然晾晒的方法,从而降低入磨物料的综合水分。
8.该厂吨水泥电耗远远超过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线径过细、未进行无功补偿,造成功率因数偏低,导致电压降和线损率偏大;二是设备选型不当(如2#窑风机风压选择偏高,无选粉或选粉效率不高),效率低下;三是制成水泥磨入磨物料粒度过大,生料磨入磨物料水分偏高,磨机台时产量偏低等。建议根据实际负荷等因素合理选择设备;对配电线路进行扩径,对供配电系统进行无功补偿,以提高企业的功率因数,降低企业配电损失;对磨机加装静止式进相机,以提高磨机的功率因数和负载能力,降低磨机的电力单耗;对风机进行改造或者合理选型,选择高效选粉机,完善现有磨机的选粉系统,降低入磨物料的粒度和水分,以提高磨机的台时产量,从而降低水泥电力单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9.该厂目前吨熟料标准煤耗较高(169.3kgce/t),造成年多耗标煤折原煤7715吨,价值人民币138.9万元,建议该厂:
① 按照立窑煅烧特点,选择适宜的煤质。
② 对进厂无烟煤及其它原材料进行预均化处理,如简易断面取料式预均化堆放、预均化排库、建简易帐篷型原、燃材料预均化库等。
③ 严格入窑生料中煤的配比,控制料球水分,保证料球的热稳定,从而确保立窑的稳定性,降低熟料标准煤耗。
④ 加强对操作工的技术培训,采取先进合理的锻烧技术,做到加料、用风、卸料三平衡,确保立窑热制度稳定,以提高立窑的热效率,降低熟料煤耗。
10.针对该厂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的问题,建议该厂应积极探索扩大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废渣使用量的途径,如利用当地盛产的石煤来替代大部分原煤和粘土;进一步提高熟料强度,在制成水泥时适当掺加粉煤灰等,从而达到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规定的要求,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5.9 回访整改效果
1. 该厂2001年1~6月,以微机计量统计配比为依据计算无烟煤干基量为16870吨。由于平均进厂水分为9.5%,烘干后含水为3.5%,所以考虑6%水分差和1%自然损耗率共7%的损失率后为18051吨,和供应处原材料帐显示消耗量18236吨基本一致。
以上说明该厂自从接受了南阳市能源监测所2000年审计建议后,整改效果显著,从而使无烟煤自然损耗量由2000年的14%,降为目前的1%,少损失无烟煤13%,半年时间少损无烟煤2370吨,以单价230元/吨计算节约价值为54.5万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管理效果(其它如硫酸渣、石膏节约量略)。
2. 经检验该厂微机计量的各类原材料消耗量和供应处显示消耗量均比较一致,说明该厂微机计量比较准确。希望该厂在以后的成本核算中,要依据微机这种二级计量器具,对各类原材料的购进消耗量进行细化管理。
3. 该厂对结论中所提出的“对供配电系统与磨机进行无功补偿”的合理化建议采纳后,节电效果十分显著。经复审,2001年3~6月,该厂配电损失率由2000年的8.2%,降为目前的3.6%,三个月节电23万千瓦时,价值人民币8.86万元;企业力调电费少罚多奖合计人民币4.5万元;四台磨机节约电力31.8万千瓦时,价值人民币11.24万元。合计三个月节电24.6万元。”
4. 该厂采纳南阳市能源监测所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建议后,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途径,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经复审,2001年元至6月,该厂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废渣掺加比达到了31.52%。
实例二
下面是对××厂发电分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审计实例(重点能源审计、部分内容略)
● 企业概况
该厂发电分厂有35T/h锅炉一台、3000kW汽轮发电机组一套。锅炉产生的蒸汽首先供汽轮发电机发电,减压蒸汽供两个主要生产车间用汽,属于热电联产项目。
该厂设有专职节能管理机构,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和节奖超罚措施。该分厂通过内部银行对发电分厂进行内部独立核算。发电分厂内部规章制度健全,基础资料完备,计量仪器、仪表完善可靠。
● 初步能源审计
通过调阅该分厂的内部银行考核资料可以看出,该发电分厂年总耗煤3.6万吨(入炉煤加权平均低位发热量4458kcal/kg),年总产蒸汽14.4万吨(平均蒸汽热值2756.7kJ/kg),年总发电量784.8万kWh,年总外供电量455.2万kWh,年外供汽11.23万吨,年亏损130万元。由此可以计算出:
3600×784.8+11.23×2756.7×1000
(一)机组热效率=–––––––––––––––––––––––––––––––––×100%= 50.28%
3.6×1000×18664.7
11.23×2756.7×1000
(二)热电比=––––––––––––––––––––––––×100% =1100%
3600×784.8
● 以上两项指标均符合“申报热电联产项目”应达到的规定要求。但由上述统计数据还可以计算出:
14.4×(3286.7-640.6)
(三)锅炉正平衡热效率=––––––––––––––––––×100%=56.71%(640.6为给水焓值)。
3.6×18665.7
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不小于74%的考核指标。
784.8-455.2
(四)发电分厂自用电率=–––––––––––––––×100%= 42%
784.8
● (三)、(四)二项数据落后于同规模发电厂的经济技术指标,且差距很大。因此,南阳市能源监测所对热电分厂进行了重点能源审计,并通过对现场设备的测试,为审计提供了详实的分析数据。
经过实测,该分厂35 t/h锅炉运行正平衡热效率68.7%、反平衡热效率为70.2%,两者的差值为1.5%,说明实测结果准确可靠;实测发电分厂自用电率40.8%,与统计值42%基本一致,说明统计自用电率是可靠的。通过审计分析,结合现场实测结果,发现锅炉效率统计值与实测值差值较大、发电分厂自用电率偏大以及全厂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的原因如下:
1.进厂煤质把关不严,是造成锅炉正平衡热效率偏低的直接原因。该厂进厂煤化验平均含水量仅为4%,而抽查大堆煤含水量却为10%左右,在审计期近20天左右时间,我们观察到每车到厂的煤经过计量后还在不停滴水,凭经验估计全水分应在10%以上,而化验室显示却不超过5%。由于监督不力造成原煤进厂实少而报多。以5%含水量差值估算,年多结算原煤近1800吨。这也是煤场盘亏2500吨的主要原因。
2.考核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35t/h锅炉统计热效率偏低的重要原因。该分厂企管处对热电分厂的35t/h锅炉和另一台10t/h锅炉同时进行考核,即统一按“6吨蒸汽/吨原煤”进行节奖(10分)超罚(5分)考核;而发电分厂为满足考核利益需要,故意瞒报10t/h锅炉用煤量。按统计值计算10t/h锅炉吨煤产汽8.5吨,远超出设计值,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3.设备健康状况差,是造成锅炉实际效率偏低和自用电率偏大的根本原因。通过现场巡察和测试可以发现:该锅炉燃烧状况基本合格,但锅炉为正压运行,排烟处过剩空气系数过大(超过允许值50%);烟道设计不合理,弯道太多,造成烟气阻力大(从锅炉尾部到除尘器阻力达100多毫米水柱);麻石除尘器设计不合理,内径太细,形成瓶颈,阻碍了烟气的正常流动,据实测,该除尘器阻力达到了近300毫米水柱,比正常值高出一倍;烟囱设计偏低,抽力偏小等。由于以上这些设计施工方面的先天不足,再加上生产调度不力、锅炉负荷率偏低,不仅导致了锅炉正压运行、出力不足、热效率偏低,而且还被迫增加了一台引风机,年多耗电力80万kWh,占总发电量的10%以上。
4.该厂对高价值的疏水没能回收,年浪费热软水20万吨以上,价值100多万元,影响了全厂的能源利用效率。
●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
1.把好原煤进厂关。总厂应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供应处与发电分厂、煤矿均应签订以质论价的协议。化验室不应归口供应处而应隶属第三方。煤的取样化验过程应进行加密处理,赋予原煤使用单位更大的监督权,从而杜绝人情煤关系煤进厂。
2.结合现场测试结果,重新制定对发电分厂的经济考核方法,领用煤应分别考核,避免用煤吃大锅饭现象。
3.对锅炉、烟道、除尘器、烟囱进行技术改造,选用合适的引风机,取代目前两台并联运行的大功率引风机,以降低发电厂的自用电率。
4.尽快采用国家经贸委推荐的疏水密闭回收技术回收热软水,经计算投资回收期仅为4个月左右。
5.合理组织生产,提高调度水平,防止条块分立、各自为政的现象再度发生。
● 2000年我们对该发电分厂进行复审,发现该厂通过一年的整改取得了如下效果:
1.由于该厂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强管理,严格扣水扣杂,原煤由原来的年亏损2500吨变为盘盈1500吨,节煤4000吨,价值104万元。
2.锅炉、烟道经改造后,退出了一台引风机,从而使发电分厂自用电率由42%降为25%,节电150万kWh,价值75万元。
3.该厂采用疏水密闭回收技术后,年回收热软水20万吨,价值100万元。
4.合理组织生产调度,提高35t/h锅炉负荷率,该厂一台10t/h锅炉退出运行,节能效果更为可观。
加上其它整改效果合计整改后该发电分厂年盈利达190万元(整改前年亏损130万元),扭亏增盈320万元,效果非常显著。
附录一:
企业能源审计方法 DB41/T270-2001
2001-08-01发布 2001-09-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是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与国家标准GB/T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及GB15316-1994《节能监测技术通则》的配套节能技术标准,本标准的制订吸收了国家经贸委在河南省开展能源审计试点的一些作法,并参考了南阳市能源监测所十多年开展能源审计的实践经验。
本标准的制订得到了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北京能源效率中心的技术帮助及美国能源基金会的支持。
本标准由河南省经贸委资源处、河南省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节能监测中心 南阳市能源监测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保才、颜立潮、李崇明、白磊、周文学、李凯军、于斌
企业能源审计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能源审计的定义、内容、方法、程序及报告的编写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和其它独立核算单位的能源审计,也部分适用于企业资源原材料消耗的审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166-1997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GB15316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2588-1981 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
GB/T 2589-199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6422-1986 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
GB/T 13234-1991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15587-1995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17167-1997 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导则
GB/T 3486-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
GB/T 3485-1998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
GB/T 7119-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通则
GB/T 16614-1996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
GB/T 16616-1996 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3.1 能源审计 energy audit
审计单位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和其它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
3.2 审计期 audit period
指能源审计所考察的时间区段。考察期通常选为一年或其它特定的时间区段。
4 企业能源审计的内容
根据企业能源审计的目的和要求,结合被审计企业能源管理与技术装备状况,可以选择下述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开展能源审计工作:
4.1 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
4.2 企业的用能概况、生产工艺和能源流程。
4.3 企业的能源计量、监(检)测系统和统计状况。
4.4 企业能源消费指标(如单位产品能耗、产品综合能耗、产值综合能耗等指标)计算分析。
4.5 主要用能设备或工艺系统的运行效率或消耗指标计算分析。
4.6 企业能量平衡和物料平衡分析。
4.7 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
4.8 节能量和节能潜力计算分析,提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并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
4.9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包括节能技改项目)必须进行能源审计。
5 企业能源审计的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是依据能量平衡与物料平衡的原理,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统计计量分析,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调查、生产与管理现场检查、数据收集与审核汇总、典型系统与设备的运行状况调查、能源与物料的盘存查帐等项内容,必要时辅以现场检测。
对企业能源管理的审计按照GB/T15587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企业用能概况及能源流程的审计按照GB/T16616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企业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的审计按照GB/T6422、GB/T16614和GB/T17167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的计算分析按照GB/T 2588的有关规定计算。
对企业能源消费指标的计算分析按照GB/T 16615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产品综合能源消耗和产值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按照GB/T 2589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能源成本指标的计算分析按照GB/T 17166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节能量及节能潜力的计算按照GB/T 13234的有关规定进行。
5.1 产品产量的核定方法
5.1.1 产品产量仅指合格品数量。
5.1.2 产品产量的核定要考虑制成品、在制品或半成品的数量,在制品或半成品应折算为相当的制成品。
5.1.3 产品产量的核定要考虑标准产品与非标准品的区别,非标准产品应折算为相当的标准产品。
5.1.4 产品产量必须通过仓库物资盘查与来往帐目进行核定。
5.2 能源消耗数据的核定方法
5.2.1 能源消耗计算的时间区段与产品产量计算的时间区段一致。
5.2.2 企业外购能源的品质和折标准煤系数,以实测或国家标准为准。
5.2.3 产品能耗的核定要考虑生产过程中外协加工部分的能源消耗。
5.2.4 企业能源审计时应编制企业能源消费实物平衡表或企业能源网络图。
5.2.5 能源消耗的数据核定应分品种进行非生产系统用能与损失能源量的计算,并对其合理性加以分析,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摊到产品的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中。
5.2.6 产品能耗分析必须具有可比性,不同原料、不同生产工艺、消耗不同能源等所生产的产品,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
5.3 能源价格与成本的核定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所使用的能源价格与企业财务往来帐目的能源价格相一致,在一种能源多种价格的情况下产品能源成本用加权平均价格计算。
5.4 企业能源消耗技术经济指标评价分析
5.4.1 企业能源消耗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生产系统单位产品能耗(车间单耗)、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源效率或消耗指标。
5.4.2 企业能源消耗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国家、行业、地方有关的能源标准及相关能耗定额指标。
, 5.5 能源利用状况的综合评价
5.5.1 企业能源转换系统或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转换效率与负荷调整的合理性评价。
5.5.2 企业生产组织与能源供应系统合理匹配的分析评价。
5.5.3 按照能源流程进行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合理用水、合理用油的评价。
5.5.4 能源利用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5.5.5 企业用能设备及工艺系统的评价分析。
5.5.6 能源利用环境效益的比较分析。
6、企业能源审计的程序
6.1 节能主管部门编制年度能源审计计划,明确相应的能源审计单位,并将计划下发给能源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
6.2 能源审计单位根据节能主管部门的计划,做出实施能源审计的具体工作方案,确定能源审计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并通知被审计单位。
6.3 被审计单位应按照能源审计单位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积极配合能源审计单位,做好能源审计工作。
6.4 能源审计单位应在审计工作完成后,十五日之内向节能主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提出能源审计报告。
6.5 被审计单位应在审计工作完成后一定时间内把整改情况反馈给节能主管部门及能源审计部门。
6.6 能源审计单位应对被审计单位定期回访,监督整改,并将其整改效果反馈给节能主管部门。
7 能源审计报告的编写
7.1 企业能源审计的依据及有关事项说明。
7.2 企业概况、主要用能系统与设备状况、能源管理体系及能源消费状况。
7.3 各种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
7.4 能源成本与能源利用效果评价。
7.5 存在的问题及节能潜力分析。
7.6 节能技改项目的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
7.7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节能评价分析。
7.8 审计结论和整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