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业 企 业 能 源 管 理 导 则
GB/T 15587-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施能源管理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2 引用标准
GB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 12723 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定额编制通则
3 能源管理系统
为实施能源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系统,包括完善组织结构,落实管理职责,配备计量器具,制定和执行有关文件,开展各项管理活动。该系统应能保证安全稳定供应生产所需能源,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情况,予以纠正,并不断挖掘节能潜力。
3.1 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
3.2 能源管理的主要环节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管理好以下环节:
a. 能源输入;
b. 能源转换;
c. 能源分配和传输;
d. 能源使用(消耗);
e.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f. 节能技术进步。
3.3 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
3.4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满足管理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制定和实施有关文件,对计量器具的购置、安装、维护和定期检定实行管理,保证其准确可靠。
3.5 文件
对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分析报告等记录,应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3.6 企业领导应定期组织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价,促使其正常运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见第10章)。
4 能源输入管理
企业应对能源输入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输入能源满足生产需要,准确掌握输入能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合理使用能源和核算总的消耗量提供依据。应制定和实施文件并开展以下活动:
a. 选择能源供方;
b. 签订采购合同;
c. 输入能源计量;
d. 输入能源质量检测;
e. 贮存。
4.1 选择能源供方除考虑价格、运输等因素外,还要对所供能源的质量进行评价,确认供方的供应能力,选定符合要求和稳定的能源供方。
4.2 与能源供方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以下内容:
a. 输入能源的数量和计量方法;
b. 输入能源的质量要求和检查方法;
c. 对数量和质量发生异议时的处理规则。
4.3 应按合同规定的方法对输入能源进行计量。明确规定相应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计量和计算方法、记录,以及发现问题时报告、裁定的程序。
4.4 可根据使用要求和费用,合理确定输入能源质量检测的项目和频次,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通用方法检验输入能源的质量。同时,明确规定有关人员的职责、抽样规则、判定基准、记录,以及发现不合格时报告、裁定的程序。
4.5 应制定和执行能源贮存管理文件,规定贮存损耗限额,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减少贮存损耗。
5 能源转换管理
企业所用能源需经转换时,应重点对转换设备的运行调度、维护监测、定期检修实施管理,以提高转换效率。
5.1 应制定转换设备调度规程,根据生产要求、设备状况和运行状况,确定最佳运行方案,各方面相互配合,使转换设备接近和保持最佳工况。
5.2 为使转换设备安全经济运行,运行操作人员要经培训后执证上岗。制定运行操作规程,对转换设备的操作方法、事故处理、日常维护、原始记录等作出明确规定,严格执行。
5.3 应定期测定转换设备的效率,确定其转换效率允许最低基限,作为安排检修的依据。为保证检修质量,掌握设备状况,应制定并执行检修规程和检修验收技术条件。
6、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
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安全连续供给,降低损耗。企业应制定和执行文件,对内部输配电线路、供水、供气、供汽、供热、供油管道实施管理。
6.1 应明确界定内部能源分配传输系统的范围,规定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管理职责和权限,以及有关管理工作原则和方法。
6.2 要合理布局设置内部能源分配传输系统,合理调度,优化分配,适时调整,减少传输损耗。
6.3 对输配电线路供水、供气、供汽、供油、供热管道,要定期巡查,测定其损耗,根据运行状况,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检修。
6.4 要建立能源领用制度,制定用能计划。对各单位用能准确计量,建立台帐,定期统计。
7 能源使用管理
能源使用管理是企业能源管理的主要环节,要通过优化工艺、耗能设备经济运行和实施定额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7.1 优化工艺
7.2 耗能设备经济运行
7.3 能源消耗定额
情况。应制定管理文件,对以下活动作出明确规定。
a. 能源消耗定额的制定;
b. 定额的下达和责任;
c. 实际用能量的计量和核算;
d. 考核。
8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企业应对内部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掌握各种影响能耗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挖掘节能潜力。
8.1 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全企业能源消耗状况及其费用进行分析,各用能单位应对本单位管辖的主要耗能设备、工序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
8.2 分析方法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三种。此外,还可创造和采用其它分析方法。
能量平衡按GB 3484及有关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
8.3 分析完成后应提出分析报告,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 能源管理目标或能源消耗定额完成情况;
b. 能源消耗及其费用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c. 企业(或单位)用能水平评价;
d. 改进对策。
9 节能技术进步
节约能源要依靠技术进步,企业应加强节能技术措施管理,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
9.1 节能技术措施管理
a. 可行性研究;
b. 计划和实施;
c. 效果评价和保持。
a. 预计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b. 预计投资额及回收期;
c. 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
d. 实施过程中对生产的影响。
9.2 采用节能新技术
10 检查和评价
为了促使能源管理系统正常运行,不断改进,应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价。
10.1 企业领导应组织能源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每年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当发现能源消耗状况异常时,可针对有关环节进行检查。
10.2 检查应依据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追踪检查每一项能源管理活动,查明以下情况,证实各项能源管理活动是否按文件规定开展,达到预期效果。
10.3 检查完成后应提出检查报告,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b. 改进措施建议。
10.4 当对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检查后,或者当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结构和品种、组织机构发生大的变化后,企业领导应会同能源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评价,就以下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
a. 能源管理系统能否实现能源管理目标;
b. 能源管理系统能否适应企业发生的变化;
c. 已查明的问题如何改进,是否对能源管理系统作重大调整。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湖北省标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湖北省标准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湘、苏祥生、林郁郁、许培兰、饶国平。
本页关键词: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5587-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