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软件之后,将ISO9000摆上日程。对这个现象,一个比较表面化的解释,是“流行”,或者说这是多数“好企业”所做的。但深一层看,当企业的决策者希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品——练内功时,有一个大的困惑,就是做什么,怎样做;类似ISO9000,TQM,以及涉及企业基本业务的软件系统,提供了系统的改进方法和手段,当企业发展达到一定的层次时,就会一个一个地引入他们。这里归纳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
可以为整体的改进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范围及目标;
能够得到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指导、人才、参考资料;
师出有名,利用这些系统的权威性克服组织内的阻力、惰性;
在客户、股东那里,能够和容易得到认同,从而产生更多的效应;
降低了决策风险和难度。
相比之下,如果没有类似的系统,要想在企业范围进行全面的改造,组织者就必须独自创建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使之充实,令大家信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的管理、决策者,是非常稀少的。
企业管理者可能会关心,引进二者谁先谁后?我认为,并没有一个普适确定的先、后答案,要看企业具备的条件。一个好的电脑化方案与ISO9000应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但所需要的条件大不相同。任何一个方面成功实施,都会给另一方面的实施带来好处,这主要体现在进行系统化改造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更加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条件不是决定因素的条件下,假如管理软件本身对ISO9000的确有实质性的支持,先行一步可能是比较“经济”的。此外,如果任何一方的实施者能够同时具备另一方的知识和经验,对企业是大有裨益的。但我相信,对大多数企业,都不宜将二者同时并举,因为这会给组织、员工和实施者带来太大的压力,应当一步一步走。
最后我们谈一谈逻辑上的关系:企业的电脑化应当去适应和支持ISO9000,ISO9000本身则无须做这种考虑,但从适应性的角度,电脑化管理带来了一些特殊性,也给ISO9000的解释带来了一些课题,比如,在电脑中的数据应当如何控制等。
本页关键词:ISO9000与管理软件应用